无障碍浏览
  • 人民日报 | 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共创美好生活 近年来,中银富登有效将村镇银行“地处县域、扎根农村”的机构特点转化为“距离基层更近、惠及群众更广、服务‘三农’更实”的经营特色。中银富登坚持党建引领,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聚焦乡村全面振兴主责主业,坚守“支农支小”定位,坚持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交上一份通过村镇银行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中行答卷。
  • 近日,由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与《当代县域经济》杂志联合主办、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县域金融发展论坛暨第十五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论坛发布了全国村镇银行综合业务发展情况排名及全国村镇银行品牌价值榜单,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获评“全国村镇银行优秀主发起银行”。
  • 9月21日,由《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主办的“村镇银行金融强农经验交流会暨村镇银行金融强农典范案例推介活动”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召开。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践行数字普惠 创新产品服务 助力乡村振兴》获评“2023年度村镇银行金融强农典范案例”。
  • 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国银行总行党委关于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相关部署。
  • 3月14日,由《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办的2023年中国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创新峰会在北京举行。峰会以“创新金融服务 共建美好生活”为主题,监管部门、银行和保险机构以及咨询机构等共话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创新举措。峰会发布了2022中国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创新案例,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获评“中国银行业适老服务典型案例”。
更多>>
银行网点
服务及投诉统一热线40011 95566
服务及投诉统一热线40011 9556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行动态

业绩面面观 | 践行大行担当 中国银行积极服务实体经济

2023-04-04 来源:中国银行 [打印] 字号:[大][中][小]
分享到:

  2023年3月30日,中国银行发布2022年业绩报告。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6180.09 亿元,增长2.06%;净利润为2375.04亿元,增长4.4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274.39亿元,增长5.02%。平均总资产回报率 (ROA)0.85%,净资产收益率(ROE)10.81%。

  去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国际形势日趋严峻复杂,世界金融市场发展面临多重挑战。然而,依托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中国经济基本面,中国银行积极融入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克服超预期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稳住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近两年,中国银行A股、H股在银行同业中表现不错,并且跑赢了主要市场指数。A股考虑股息分红的两年股东总回报超过13%,H股超过26%,为广大股东提供了较好的投资收益。”3月31日,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在2022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行稳致远,久久为功。2022年,中国银行经营业务具备“稳”和“进”的鲜明特征。资产负债规模实现稳健增长,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金融力量。

  截至2022年年末,集团资产总额28.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20%。客户贷款净额为17.1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72%,在资产中的占比提升1.86个百分点。其中,境内人民币贷款较年初新增超1.5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负债总额26.3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10%。客户存款总额20.20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35%,在负债中的占比提升2.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2022年,中国银行净息差为1.76%,同比上升1个基点,是六大行中唯一一家净息差同比上升的银行。客观上,人民币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适度下行,导致人民币贷款收益率下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银行主动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保持了息差的稳中有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液通,增长才有力。2022年,中国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风险抵御能力增强。不良贷款率1.32%,拨备覆盖率188.73%,较2021年末提高1.68个百分点。此外,兼顾内部管理和外部补充,资本充足率达到17.52%,较上年末提升0.99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刘金在业绩发布会上进一步谈道:“希望大家既要看股价,又要看分红;既要看当前,又要看长远;既要看财务业绩,又要看综合表现;既要看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又要看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的稳健性;既要看到商业银行运营的一般规律,又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过去一年,中国银行积极践行大行担当,坚守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发挥金融对投资、消费的促进作用,扩增量、优结构,提供更多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

  普惠贷款泽及近75万小微客户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小微活,就业旺,经济兴。为了推动小微企业发展,中国银行秉承金融惠民理念,聚焦小微客户金融需求,不断推进产品服务创新,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去年,中国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实现快速发展,贷款余额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22年末,普惠贷款余额突破1.2万亿元,是2017年的近4倍,增速39.34%。惠及近75万小微客户,较2017年翻了一番,服务覆盖面进一步延伸,惠民导向进一步增强。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中国银行已经在普惠金融业务领域探索了十个年头。早在2012年,就推出“中银信贷工厂”中小企业全流程信贷模式。2014年,首创“中银全球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服务”模式。2017年6月,中国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正式成立,以全新面貌和崭新姿态开启发展新篇章。2021年,普惠金融线上融资中心成立,开启数字化新征程,线上新增占比由最初的不足2%提升至今年1月末的70%。

  2022年,为支持小微企业恢复发展,中国银行推出《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30条措施》,积极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2022年全年,共为14729户中小微企业(含中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客户提供延期还本付息服务,累计金额超975亿元。

  去年以来,中国银行出台“新市民十条”措施,推出“惠新共富”服务方案,全面升级创业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理财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助力“新市民”更好地融入城市新生活。与此同时,中国银行大力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在原有普惠部的基础上加挂“乡村振兴金融部”牌子,切实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局。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过去十年,中国银行不断自我革新,逐步构建起“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场景生态为支撑、全球互联为方向、综合服务为特色”的现代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以“懂得客户所需,帮助客户发展,携手如愿成长,共创美好未来”为宗旨,打造了“惠如愿”普惠金融统一品牌,建立起涵盖8大系列,覆盖50多个领域的普惠金融产品体系,先后荣获“优秀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年度优秀普惠金融银行”等多项荣誉称号,受到广大中小微企业客户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中国银行不断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金融动能,助力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陕西,中行以“中银秦创贷”彰显了服务创新高地建设的决心和诚意;在内蒙古,中行借助科创再贷款推动“科技兴蒙”战略落地见效;在四川,中行推出“天府科创贷”为科技创新添柴加火。

  从“惠如愿·专精特新贷”服务方案,到与中国信保联合开展“专精特新普惠行”活动,发布“专精特新信保贷”产品,再到发行全国首单专精特新小微企业金融债,中国银行一直通过构建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体系,为科创型小微企业成长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截至2023年1月末,中国银行为1.8万户各级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授信支持超过3480亿元,其中,为1万余家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授信1875亿元,授信覆盖率超过20%。

  一直以来,中国银行持续担当科创企业的“赋能者”,点燃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此基础上,中国银行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成立“知识产权融资创新实验室”,联合开展“知惠行”专项活动,推出“知惠贷”产品,以及“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指数”,进一步激活了小微企业知识产权金融价值。截至2022年末,中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余额超150亿元,居同业首位。

  中行勇立数字化转型潮头

  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中国银行紧紧抓住新时代数字化浪潮,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绿洲工程”便是中国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也是“十四五”期间,中国银行最重要的数字化基建项目。将这项工程命名为“绿洲”,寄托了百年中行决胜数字经济、重塑核心竞争力的美好期待和坚定信心。

  2020年,“绿洲工程”正式启动。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首批项目顺利投产,为中国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良好开局。拥有百年光荣历史的中国银行,正在岁月积淀中焕发出崭新生机。

  “各项业务营业正常!”

  2022年5月1日清晨,伴随各地分行报告网点营业正常,中国银行西单投产指挥中心和黑山扈投产大厅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中国银行“绿洲工程”首批业务投产成功。这标志着中国银行正式开启了企业级能力重塑、全集团协同共享、全方位数字赋能的新篇章,数字化建设迈入新阶段。

  积水成渊,聚沙成塔。2022年,“绿洲工程”实现3次大规模投产上线,完成了国内支付结算、对公借记卡等方面企业级重构,企业级客户体验持续优化,以“数据+技术+生态+场景”为核心的数字化能力正加速形成,企业级金融服务能力持续夯实。

  此外,重塑超大规模金融级分布式架构体系,支持每秒10万级交易处理;5大技术平台持续迭代升级,自主研发“瀚海”“鸿鹄”“星汉”三大基础技术平台,建立起“移动端客户服务-服务端交易处理-服务端数据分析”的技术能力;“扶摇”DevOps平台和“九天”运维平台,提供从设计研发到部署运维的工具支撑。

  此前,中国银行曾搭建中银“e企赢”跨境撮合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及数据分析方法,构建智能匹配引擎与场景化推荐引擎,解决企业跨境合作过程中市场不熟、语言不通等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具有投资和贸易往来的全球企业更好更快地找到合作伙伴。

  截至2022年底,平台已支持101场跨境撮合活动,包括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投洽会等重大展会和“一带一路”峰会等众多国家级重要外交经贸活动,为来自126个国家及地区的企业提供近百万次智能匹配、超2万次商机推荐、超4万次对接洽谈、近3万次在线互动,促成1万余项合作意向。

  当前,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已进入深水区,正向精细化以及高水平发展方向迈进。中国银行将继续以“绿洲工程”为数字化转型主线,向更多专业领域、更前沿技术课题、更广泛业务场景发力拓展,分批上线个人借记卡、信用卡、存款、票据、养老金等基础金融产品,重塑升级定价、核算、反洗钱、集约运营等企业级公共机制,推广应用生物识别、隐私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双向赋能”科技创新与业务发展。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未来,中国银行将继续落实国家建设“数字中国”战略部署,切实履行国有大行责任担当,不断提升数字金融服务能力,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中行力量。

  促消费、稳就业的大行责任

  国之大者,为国为民。中国银行积极践行国家战略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服务共同富裕发展目标,夯实客户基础,巩固全球化、综合化经营特色,全面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以财富金融为主体、跨境金融和消费金融为特色、重点区域为突破的零售业务强行,推动零售业务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

  2022年,中国银行全量个人客户规模增速同业领先,中高端客户增长创历史最高水平;集团全量个人客户金融资产稳步增长,个人存款保持量价双优良好态势,市场份额实现双提升;非房消费贷款增速领先主要同业;对私结售汇、对私国际结算等主要业务保持市场领先地位,零售业务综合收益稳步增长。

  消费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中国银行践行扩内需促消费战略,推动消费金融业务拓面增量。加大住房贷款投放力度,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持续跟进“因城施策”,做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服务,聚焦重点城市和县域市场,满足更广大人民群众购房需求,加强长租房贷款产品研究,持续创新金融服务。

  与此同时,中国银行大力推广铁路e卡通服务,目前已支持71条城际线路扫码进出站,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贯彻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战略,持续开展商圈活动和快捷支付绑卡和支付满减活动,促进消费企稳向好发展。

  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要求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带来稳定的收入,这样才能为消费打牢根基。中国银行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稳岗促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缓解“就业难、用工难”这一社会痛点和难点问题,主动担当。

  2022年1月26日,中国银行创新推出以“促就业”为主题的“惠如愿•千岗万家”普惠金融行动计划(下称“千岗万家”活动),力求提升普惠金融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切实为服务实体经济、稳住经济大盘作出贡献。

  该活动直接或间接支持了56万就业岗位,发放授信超800亿元,惠及了2.6万家企业,免费赠送了4100份保险保障,获得热烈的社会反响。2023年一季度,中国银行再次开展“千岗万家”活动。

  在此基础上,中国银行与人社部达成全面银政合作协议,共同设立稳岗扩岗专项贷款。仅2023年1月,就向4534家小微企业客户发放专项贷款近150亿元,帮助稳岗18.6万人、扩岗1.2万人。

  “千岗万家”惠及千家万户之余,还受到了行业的高度认可。2022年11月,“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2)”入围名单公布,1206个参评案例中,141个案例最终脱颖而出,“千岗万家”活动便是其中之一。

  东风化雨,草木蔓发。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银行将切实履行国有大行责任担当,在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获取到您的定位已经改变,是否重新获取页面信息。

微信分享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