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般农户和贫困农户缺乏投资成本,无法发展成规成模的农业经济,而金融机构又很难为其提供贷款,这也成了巫溪县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难以突破的“瓶颈”。
据了解,金融机构很难为一般农户和贫困农户提供贷款的主要原因在于成本高、风险大。成本高是因为农户居住分散、单笔贷款额度小,因为农户没有担保品、没有抵押物,所以风险相对很大。
为了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巫溪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大胆创新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他们积极探索,推出了集体土地可抵押授信、养殖、种植、家禽、家畜可抵押授信等创新政策,采用更多种类的抵押及担保方式,支农惠农,创新金融,为所需农户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流转土地签约合同可授信
过去,没有符合银行规定的抵质押物,想伸手向银行借贷几十万元几乎不可能。”文峰镇美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顾家国介绍,他在文峰镇文峰村、银峰村等地流转土地数百亩,用于种植错季蔬菜,急需修建一个冻库和新增一辆长途运输车辆,向镇上以及县里的各大银行都进行了咨询,却不得而果。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得知情况后,巫溪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该行通过对他流转的土地进行考察计价评估,并以流转农户土地签约合同作为授信依据进行抵押,他顺利领取了50万元的贷款,用于冻库建设和车辆添置,解决了资金难题,也让他的生意风生水起。
巫溪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面对“三农”客户时,并没有将有无可以登记抵押的房产、有无过硬的担保人作为贷款唯一标准,而是综合考察客户的经营业绩、发展规划、盈利模式等情况予以放贷,从而解决了农户的融资难题,打通了农户的融资瓶颈。
“共同成长,成就梦想”。巫溪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行长邓忠介绍,该行是一家设立在重庆市巫溪县的一级法人金融机构,致力于为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工薪阶层、城镇居民和三农客户提供批量、标准、创新、完整的金融服务。通过以创新促发展,以改革促创新等求新求变的方式,该行也逐渐得到了市场的接受和社会的认可,用户满意度也水涨船高。
向斌平在观察大棚里的西瓜苗长势
农业农村设备设施可授信
文峰镇三宝村向斌平是该村设施农业的带头人。
近年来,向斌平以设施农业促进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抓手,在三宝村建设大棚果蔬基地150亩,发展集辣椒、苦瓜、西瓜、葡萄等大棚果蔬,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实现了向土地要效益的最大化。
“一个瓜棚半亩地,约280株西瓜苗,平均每株瓜秧预留4个西瓜,单产每个西瓜15斤,亩产可达3万斤。”向斌平说,大棚种植西瓜的好处在于,它能起到保湿、恒温、防治病虫害的作用,有效促进植物生长,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还实现了错季蔬菜的市场供给,确保客户需求,也确保了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卖个好价钱。
为了将基地的规模和产量提高,以满足市场的有效供给,向斌平也搭上了巫溪中银富登银行的班车。利用设施大棚等已经投入使用的设备设施进行评估授信,获得了增加设施农业基础建设的资金贷款。如今,向斌平所在的合作社除了有设施果蔬基地100亩,设施供苗基地50亩外,另外50亩设施果蔬基地也正在建设之中。
“我行在农户生产经营领域,独创了‘欣农贷’涉农贷款产品。”邓忠介绍,通过“欣农贷”涉农贷款产品“三个专属”职能,即:全力支持“三农”的专属产品、深入了解行业特性的专属平台、金融创新方式试点的专属摇篮,将其全力打造成“三农”业务招牌产品。根据客户所需,量身定制不同用途贷款期限以及还款方式。
另外,在农户消费领域,该行还推出新农村及高山移民贷款(宜居贷)产品,将集中居民点按揭化,有效缓解农户购房难的问题,使农户在购房上享受到城市居民同样的金融服务,目前该行已准入朝阳镇、白鹿镇、西宁镇、尖山镇四个集中居民点项目,发放农户居中居民点购房贷款47户,金额207万元。
“欣农贷”的成功,主要在于因“需”制宜。根据农户养殖、种植的品种和规模,计算出对应的资金需求,并由此确定贷款额度上限。
工人正在安装大棚
家禽家畜水产种植可授信
巫溪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还独创按种养殖作物规模进行授信,给予每项动植物一个单价并核定授信额度。
杨云军在大河乡开办的乌鸡养鸡场,年出栏乌鸡1.3万只,但他同样也遇到了融资难题。为了更加科学的养殖乌鸡,他需要融资30余万元新建圈舍和增添机器设备。
该行得知消息后,并以一只乌鸡30元的价格为其核定授信额度,杨云军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了37万余元的贷款。
不仅如此,生猪、山羊、肉牛等家畜也可分别以600元/头、600元/只、6000元/头等额度授信。
“只要种养殖户需要,都可以用存栏家畜授信贷款,发展养殖业。”邓忠说,为了把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作为责任目标,该行把送贷下乡也作为主要的服务模式。”邓忠说,只要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有贷款的意向和需求,该行就会组织客户经理、风险投资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上门收集农户资料,为他们办理开户、签订贷款合同等相关事宜。
也就是说,农户可以足不出户办理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农户在节约了往返县城交通费的基础上还免去了需要农户自主收集贷款相关资料的环节。方便、快捷的服务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在家禽、家畜、水产、种植等四个框架性产品下,该行根据我县农业农村特色产业,自主研究和设计,共推出约80个细类的信贷产品。目前,已让77户农户融资成功,金额达1105万元。
马铃薯地里套种的白萝卜已经开始发芽
新闻
加点料
村镇银行为种养植户解“燃眉之急”
4月12日,和煦的阳光下,群山环绕的文峰镇显得格外漂亮。
村民顾家国正在新建的冻库(冷藏室)旁,搬运刚刚从重庆主城拉回来的新鲜蔬菜,准备销往巫溪县内各大超市。因为冻库的建成投用,顾家国成立的美发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自产自销、外地调销多种蔬菜销售模式。
“没有保鲜设备,想都不敢想。”谈起如今的生意兴隆,顾家国说,这在过去肯定不得行!眼前的这台车和冻库的资金都得益于巫溪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第一时间划拨的50万元三农贷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运往主城“卖菜”,倒亏1000多元
自2013年以来,顾家国同妻子李吉美携手同行,成立了美发种植专业合作社。他们从最初流转30亩土地种高山白萝卜,逐渐发展到320亩的集白萝卜、黄瓜、豇豆、甘蓝等蔬菜于一体的错季蔬菜种植基地。
2015年,田地里的白萝卜实现了丰产,顾家国很兴奋。
9月22日,顾家国带领司机,拉着两大卡车错季白萝卜运往主城。车辆经过7个多小时的跋涉,终于到达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商城。
次日交易前, 顾家国信心满满,指望卖个好价钱。
交货时,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所有的萝卜,不到一天的时间,都失去了它原有的光泽。因为没有经过冷藏处理,长途跋涉的白萝卜在高温环境下,变成了“黄萝卜”。不得已,他只得低价出售了两大车萝卜。
“一车亏了1000多元,另一车亏了一元钱。”顾家国说,除去工人拔萝卜的工钱和运输成本外,原以为可以赚得一笔钱的萝卜却成了“亏货”。
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一行(左)在顾家国的白萝卜种植基地考察种植情况
租用冻库“打冷”,佣金每吨100元
吃回亏,学回“乖”。这一趟,顾家国虽然亏了钱,但也学到了长途运输蔬菜的经验。
没有先在冻库“打冷”(在冷藏室将蔬菜降温到1-5度)然后用保温设备恒定运输途中的温度,是萝卜由白变黄的“罪魁祸首”。
找到“症结”后,顾家国再也不敢冒然将地里的萝卜随便装车运往主城销售了。
失去了销往主城的通道,顾家国的萝卜也从主动占据市场变得被动起来。“那时候只能等人上门收购,萝卜根本卖不动。”顾家国说,满地竖立着的白萝卜,其实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啊!因为没有冻库,拔又不能拔,挖也不敢挖,顾家国只能干着急。
幸好,离蔬菜基地几里外有一个冻库。他通过与该冻库老板商洽并达成了租用协议,将地里的萝卜运到该冻库进行冷藏处理。
“租金100元一吨。”顾家国讲,前后约一个月的时间,共计花费了1万余元租金。这还是次要的,最烦恼的是,在从地里运往几里外的冷藏室的路途中,汽车行驶在机耕道上,一路颠簸,萝卜磕磕碰碰,损坏严重。除去损耗和所需费用,一斤萝卜只赚几分钱。
精心种植的萝卜因设备设施不齐全,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窘境,困扰着顾家国。
顾家国在冻库旁搬运刚从主城运回的蔬菜
村镇银行“救急”,放贷50万元
“要是能有自己的冻库就近冷藏该多好。”拥有自己的冻库成了顾家国的一块“心病”。
可刚刚发展种植规模,前期赚得的钱全部投入生产,哪里还有建设冻库的周转资金呢? 这期间,顾家国想了很多贷款的办法,皆因各种抵押手续繁琐,半途而废。
就在他一筹莫展时,得知巫溪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为种养殖户专门开设了“金融扶贫”绿色通道,且不需要繁琐的手续做抵押就能进行贷款的消息,顾家国喜出望外。
“我行因‘需’制宜,独创按种养殖作物规模进行授信。”巫溪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行长邓忠说,根据种植大户流转的土地和与农户的签约合同,以及农户养殖、种植的品种和规模,计算出对应的价格,并由此确定贷款额度上限。顾家国就是通过流转土地和农产品收益的计价授信,顺利获取了50万元的运输车辆购入和冷库建设资金。
自建冻库的完工投用,确保了蔬菜基地的蔬菜可以通过就近冷藏处理后,实现远销重庆主城等地的同时,也让顾家国对蔬菜基地的发展看到了新的希望。
“感谢村镇银行给我解了燃眉之急。”顾家国谈起村镇银行为他“救急”帮助解决冻库和车辆,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顾家国成立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在文峰镇银峰村、文峰村共计流转土地320余亩,入社会员33户,其中贫困户10余户。下一步,他还打算利用高山独特的地理优势,从种植特色错季蔬菜入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构建集设施生产、生态循环等多功能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将合作社打造成为高山生态有机蔬菜基地。
中银富登银行行长邓忠(左一)在考察顾家国(右)的冻库投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