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话号码中,"119"是火灾报警电话,与11月9日数字相同,易为人们接受,于是从1992年起把这一天定为全国消防日。2021年,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将“119”消防日扩展为消防月,邀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担任“中国消防宣传公益使者”。
消防知识
火场中主要危险因素有什么?
浓烟
火灾时,浓烟比火更为可怕,浓烟含有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吸入太多时会使人意识模糊,同时,含有热气的烟,会迅速充满整个房间。因此,在逃生时,如果发现烟雾,请勿强行穿越,而要往火、烟、热的反方向逃生。当逃生受阻碍时,请往另一个出口方向逃生,如果2个出口都受阻碍时,要退回相对安全区域(如阳台、未起火的房间)避难,并关门等待救援。
高温
火灾产生的高温会造成烧(烫)伤、热虚脱、脱水及呼吸道水肿。
黑暗
火场中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环境会让人恐慌,进而可能选择错误的逃生方式,例如:跳楼、冲进充满浓烟的楼梯间或房间、躲进浴室等不安全的举动。
火灾发生的原因有什么?
火灾发生的原因
电气原因、生活用火不慎、爆炸、化学反应、吸烟、生产作业、放火、其他等。
电气原因大致有
短路、过负荷、接触电阻过大、电火花和电弧、大功率设备通风散热不良。
安全管理
火灾扑救的基本方法
窒息灭火法
窒息灭火法就是根据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空气(氧气)这一条件,采取适当措施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采用不燃物、惰性气体冲淡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使燃烧物缺乏氧气的助燃而熄灭。这种灭火方法适用于扑救密闭的房间和生产装置、设备容器内的火灾。
冷却灭火法
冷却灭火法是根据可燃物发生燃烧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的这一条件,将水或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从而终止燃烧。此法还可用于冷却尚未燃烧的物体,如建筑构件、设备等,避免它们受热幅射影响而发生燃烧或爆炸。
隔离灭火法
隔离灭火法是根据发生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这一条件,将与燃烧物邻近的可燃物隔离开,阻止燃烧进一步扩散。
抑制灭火法
抑制灭火法就是将灭火剂喷在燃烧物上,使其参与燃烧反应,使燃烧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游离基,从而使燃烧终止。
银行消防安全
主要场所
营业场所、金库、ATM间、机房、配电室、监控室、办公场所、餐厅、易燃易爆物品储藏室、资料室等。
重点关注
1.户外广告灯箱。电气线路除按要求铺设外,需要定期检查维护,避免因线路老化产生明火引发火灾;建筑外墙所设置广告、窗户、玻璃幕墙等,多为可燃物品,耐火等级低,一旦产生明火极易引发立体火灾,火灾由下到上、由外到内蔓延,且蔓延较为迅速。
2.日常电器管理。电器线路按要求铺设,增加电器设备时要考虑线路负荷,避免线路超负荷运行;定期清理插线板上的灰尘,防止“积污导电”;插线板禁止串接使用,导线不能放到地面上;下班时要关闭电器电源(特别是饮水机),电器周围不放置可燃物;定期对办公设备进行除尘,检查插头是否牢固;禁止在营业厅内为电动车充电。
3.加强餐厅管理。银行餐厅可燃物较多,灶台和油烟罩上的油污油渍、煤气及冰箱等电器的塑料设备外壳都极易燃烧;餐厅还存在火源,明火有灶火,另外电灶、电炉、微波炉、电磁炉等电加热设备,存在电路起火等消防安全隐患,要加强餐厅用火、用电的安全管理,指定专人监督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4.禁止吸烟。在营业场所禁烟需要客户和社会公众的理解和配合;办公场所禁烟,需要员工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强检查。
5.消防安全教育常态化。消防教育是《消防法》要求的“四个能力”之一。通过常态化的培训教育,让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和员工做到“六掌握”。员工上岗、转岗均应经岗位消防安全培训、在岗人员每年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6.消防设施按要求维护、年检。各类灭火器材要保持良好性能。
7.做好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如,防护区内气体灭火系统泄漏应急预案(在非火灾的状态下,气体灭火系统会出现喷放现象)、营业厅工作间人员应急疏散(考虑到突发情况下门禁阻隔)、营业厅纵火事件处理等等。
8.各项标识清晰、完备。
9.装修/饰使用阻燃材料。如吊顶、地毯、软包装饰布、窗帘、布帘等饰物均应使用阻燃材料。
10.定期开展火灾风险评估与隐患整治。
消防责任
《消防法》规定,“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是每个人的义务;“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也是任何单位和成年人的义务。
消防安全责任知多少?
《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国办发[2017]87号)明确规定,企业是消防安全的责任主体,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本场所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单位、本场所消防安全全面负责,因消防安全责任不落实,发生一般及以上火灾事故的,依法依规追究单位直接责任人、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责任,并对失职、渎职人员实行问责,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各单位要“坚持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
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根本是让单位和个人认识到责任,明确自身的责任范围,做好责任监督,防止“口号喊得响,落实靠文字”。
任何单位、场所对本单位、本场所的消防安全负主体责任。单位、场所应按规定做好日常消防巡查、检查,消防宣传、培训、演练,消防设施、产品配置或维护保养等工作。